蓮麻坑村
葉氏宗祠內部 (圖:Hkchan123)
蓮麻坑是一條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村莊。該村建於清朝康熙年間,當時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,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。按康熙27年(1688 年)《新安縣志》記載,「六都」管轄的村莊就包括蓮麻坑。蓮麻坑村是一條雜姓村落,有六姓村民,分別是葉、劉、冼、官、張和曾,其中葉氏是大姓。
蓮麻坑村有多處風水格局重地,包括風水林、風水池、風水河、風水井及風水口,有六姓八座祠堂、觀音閣、關帝宮、葉法諸法師、大皇伯公、水口伯公及10多座其它土地伯公,保護整條鄉村。其中,官氏宗祠及葉氏宗祠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風水池位於在村中各姓祠堂和關帝宮南面。水池呈弓形,弦長約 70 米,弧長約 82 米。風水塘的弓形,與村中建築物中軸線形成「如箭在弦」之勢。據說整個風水塘的風水佈局使得村內人材輩出,亦使至少四位村民購買六合彩時中過頭獎,並有幾位在英國的鄉親中過當地彩票大獎。
蓮麻坑古橋
由村中風水塘步行前往葉定仕故居,要經過一條小河蓮麻坑河。1908 年興建故居時,就建造一座石橋橫跨小河,以便往來蓮麻坑村。古橋由花崗石砌造,總長 6.7米,寬1 米,離水面約 1.6 米。橋墩以石塊砌築,兩端為菱形,以利水流。自 1960 年代起,村民相繼遷出,耕地日漸荒廢,古橋逐漸被棄用。2009 年底,石橋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葉定仕故居
葉定仕故居為一座三開間建築,樓高兩層,正面建有門廊,以方柱支撐上層的陽台。故居主要以青磚及木材建造,屋頂為人字瓦頂。正面入口上方飾以中式吉祥圖案壁畫,一樓陽台則有琉璃花瓶欄杆,糅合中西建築風格。2009 年,政府宣佈將葉定仕故居列為評為二級歷史建築。並撥款 700 萬港元對該故居進行修葺,並於 2011 年對公衆開放。
葉定仕(1879至1943年),又名天發,號廣新,為沙頭角蓮麻坑葉氏第8世祖。葉定仕出生在蓮麻坑村一個貧苦的客籍農民家中,16歲時,被「賣豬仔」到暹羅曼谷做裁縫學徒。出師後,因手藝高超,受到暹羅王室女士們好評,並得到暹羅王室一位公主青睞,在 1905 年與其結婚。
葉定仕於19世紀90年代初加入同盟會,積極支持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活動,曾擔任中國同盟會暹羅(泰國)分會會長。他對同盟會暹羅分會的會務貢獻巨大,並曾傾家盡產支持革命黨人的武裝鬥爭,以致家道中落,生活陷入困境。他是新界原居民中貢獻最大的辛亥革命元老。
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,2011 年,蓮麻坑村村民決定在葉定仕故居廣場豎立孫中山先生銅像,以緬懷革命先賢,激勵後人。銅像以孫中山晚年形象造型,身穿大衣,雙手持杖,眺望遠方。石座正面刻有孫中山手跡「天下為公」。其餘三面分別為「籌建孫中山銅像銘文」、「蓮麻坑村孫中山銅像籌建委員會名單」及「贊助芳名」。
長命橋 (國際橋)
(圖:沙頭角故事舘)
國際橋位於蓮麻坑橫瀝附近,與蓮麻坑路相連,橫跨深圳河上游,連接深圳長領村和香港的蓮麻坑村。這座橋之所以被稱為「長命橋」,是因為村民將長領村習慣稱為「長命村」而得名。
這座橋原是一座清代建造的古石橋,由蓮麻坑村民出資興建。它是蓮麻坑村民前往長領耕作, 以及往返深圳鎮墟的必經之路。20世紀50年代初, 隨著邊境禁區的劃定,河兩岸村民雖然被限制跨境,但仍可持有縣政府頒發的過境耕作證,經過長命橋到對岸耕作。
1978年改革開放後,過橋的內地村民人數大增,他們從香港帶回的的副食品和日用品也越來越多,原有的長命橋漸顯狹窄,不再足夠使用。當時隸屬内地蓮塘大隊管轄的長領村幹部萬冠平,希望能拓寬長命橋以容納汽車通行,加快蓮塘地區的發展。新橋落成後,當地人仍沿用「長命橋」這一名稱,至於後來為何又被稱為「國際橋」,村民也不太清楚。如今,長命橋兩岸分別設有香港警崗和深圳邊防檢查站。由於蓮麻坑村民不再持有過境耕作證,已無法通過此橋前往深圳一側。但深圳長領一帶的村民仍可憑證通行。
(圖:southcn)
麥景陶碉堡
礦山碉堡
伯公坳碉堡(圖:MacCath.php)
麥景陶碉堡雄踞山嶺,視野開闊,全部朝向北方,方便觀察深圳河以北的局勢變化。七座麥景陶碉堡從東至西分佈在伯公坳(沙頭角)、礦山(蓮麻坑)、白虎山(香園圍)、瓦窰(打鼓嶺)、南坑(文錦渡)、馬草壟(落馬洲)和白鶴洲(米埔)。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内的礦山碉堡鄰近蓮麻坑,是七座麥景陶碉堡中海拔第二高的一座;而伯公坳碉堡則鄰近山咀。碉堡建於 1949 至 1953 年,當時國內局勢動溫,大量難民由中國來港。亦發生過悍匪在邊境伏擊香港警察,兩名警員遇害的事件。1949年警務處處長麥景陶遂決定興建多座觀察哨站(碉堡),加強邊境的防衛阻止非法入境者潛入。
所有麥景陶碉堡的設計都非常相似。因其外型獨特,又稱之為「麥景陶教堂」。碉堡的瞭望塔均樓高兩層,頂層為八邊形或,圓形設計。瞭望塔兩翼為一層高的建築物,兩翼之上設有齒狀矮牆作防禦用途。碉堡外牆漆上綠色作為掩護色,外部由鐵絲網包圍。碉堡內有廚房、睡房等基本生活設備,部分調堡更有發電機房、水塔,甚至機槍堡。七座麥景陶碉堡在2009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。
蓮麻坑鉛礦洞
蓮麻坑的礦場是在紅花嶺北延的山脊,新桂田山谷一帶,這裏出產的主要是鉛礦,也有鋅和銅。早於 19 世紀初,蓮麻坑礦場已經有礦業活動。由於當時在蓮麻坑礦場從事開採活動的是葡萄牙人,他們發掘的礦道因此被稱為「葡萄牙礦道」。到了 1915 年有中國礦工發現發現鉛礦品質優良,成為日後的主要開採地點。隨着蓮麻坑礦場的發展,礦場內的礦工數字更達到 2,000人,蓮麻坑礦場聘用大量的勞動力,舒緩了香港當時的失業問題。可惜到了 1940 年,因備戰關係,政府徵用了礦場的機械包括兩台大型壓縮機,因而令開採活動暫停。
抗日戰爭時,日軍強佔礦山,並強迫村民協助開採,然後把礦產運回日本製造子彈。由於日軍勞役村民,加上一心斷絕日軍的礦產資源,村民配合活躍在當地的東江縱隊游擊隊合力破壞礦場設施,經多次努力之下終於把生產設施破壞,據說礦山的大火燒了 7 日 8 夜。由於礦場的建築物均被破壞,生產工作不能即時恢復。
1951 年碳場恢復生產,但由於設施損毁、地圖進失及生產商轉換,產基一直未如理想。期間又過到風炎、工潮及鉛價下跌,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因中英關係緊張而下令的邊境禁區政策。種種不利因素令礦場在 1958 年正式結束,而政府也在 1962 年收回開採牌照,礦場自此荒廢。礦場荒廢以後,獨特的環境吸引蝙蝠到此棲身,礦場遺址因此在 1994 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。而最大的礦場遺址 - 六號礦洞,由 3 個約 6 至 8 米高洞口連接而成,講改建為開放式博物館,展出當地以前的採礦歷史和蝙蝠生態,預計2024年底前完成施工。
迪禎黃公祠
(圖:Chong Fat)
相傳建於 1905 至 1921 年的迪禎黃公祠,以山咀黃氏其中一房的開基祖黃迪禎的名字命名。黃迪禎後裔於 1820 年代在沙頭角建立東和墟。黃氏族人自 1850 年代 中移民巴拿馬,祠堂壁畫的飛船、汽球與飛機雕塑亦反映了這段歷史。每逢農曆 新年,黃氏都會齊集祠堂祭祖和設宴。隨著族人逐漸移居英國,黃氏近年暫停點燈儀式。
協天宮
位於沙頭角禁區,需要申請禁區紙進入(圖:AMO)
内部(圖:AMO)
沙頭角協天宮於1894年至1895年間重建,以取代原先的關帝廟。協天宮對19世紀末沙頭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歷史價值,亦是現存少數與東和墟相關的主要廟宇。東和墟由村落聯盟「十約」經營,而「十約」由1830至1930年代支配沙頭角地區的經濟。
協天宮是上世紀沙頭角社區的宗教、公共事務及教育場所。在20世紀初,它曾用作福德私塾校舍。它自1959年起再用作學校,以部分地方作當時新成立的山咀公立學校辦事處及課室。2015年,學校回復戰前原名,即福德學社小學。山咀村民仍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慶祝關帝誕。協天宮於2021年列為古蹟。
軍事遺蹟
山咀碉堡位於山咀村的後山,當地村民稱為「炮台山」。但實際上這裏沒有炮台,只有指揮部、多個機槍堡、迷宮似的戰壕和一座很有特色的水井。山咀碉堡和戰壕是由日軍於二次大戰期間勞役當地村民而建成的,目的是監察及狙擊出沒在當地的游擊隊。而戰壕由山腳發展到山頂,多段戰壕平行發展,中間穿插著6座單人或多人機槍堡,部份更被泥淹了大半,但仍有4座可以進入。在山咀碉堡旁的水井三面岩壁都用鹅卵石砌了石牆,口井是日軍軍官洗澡的地方,鵝卵石是用作擦背。
亞公角英軍瞭望台
英軍兵營外部
英軍兵營内部
英軍機槍堡